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以全画幅单反的方式观照世界

印象的客观记忆,就是真实本身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KK

网络音乐界称呼是kaisa、大帝、老K和KK,博彩界澳门盘口研判解析方面的称呼是老球皮。

关于乐评家和乐评  

2016-12-15 15:52:22|  分类: 音乐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正好今天朋友的微文上多处提到乐评家和乐评,比如月亮提到了刘雪楓,饼饼提到了苏立华先生。观点锐利,言辞直白。
乐评家有没本事?有!那是肯定的。是不是全部正确?那未必。——那就是一百个观众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。
说错的有没有?当然有,大多是谬误和专业性不够。
还有就是理解的角度和某些读者不同。——比如欣赏歌剧的重点在哪儿?实质上是已经不是这种戏剧的本身,而是声乐为王。
一个奇特现象是,乐评家多为非专业人士,究其原因是音乐作品出自专家之手(作曲家、指挥和演奏家)传达到观众耳朵里,真正的审美者正是更多的非专业者。
专业者就不用或不适合做乐评家,他们太明白了。比如说肖邦是右手音乐家、说德彪西只有小溪没见大海,等等,这些都是从专业上来说的。
大部分乐评家,如邵奇青、苏立华和任海杰等老师(刘雪楓不太熟不敢妄论),是有水平的,而且很高。当然,不等于没有提升空间,不等于可以自满。——这点和邵奇青等老师我早就表露过观点:需要在乐评中加入更多的专业知识,那就更有说服力。
我最近一直在想,如何提高这个专业知识呢?比如一段音乐感性效果如何用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来诠释?不妨可以尝试:某小节一刀砍下去令其静止,从上到下(总谱)看看多少乐器在演奏,这些声部的关系,这些声部的音程关系,甚至配器(诸如,哇,四支圆号同时吹响——齐奏和和声还有不同的作曲家考量)这一刹那造就了音乐的表现。这就有意思多了,对欣赏着帮助也许更大。
这是我疯狂想法,未必合时宜。
乱写一通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5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